山东晨鸣纸业,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造纸巨头,如今却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数据显示,从2025年2月28日至4月10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晨鸣纸业及其控股子公司就新增了高达149件诉讼案件,涉案金额更是高达13.65亿元!这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无疑给这家老牌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诉讼缠身的消息一经公布,市场立刻做出了反应。2025年4月14日,公告后的首个交易日,晨鸣纸业的股价应声下跌。从1.88元/股一路跌至1.79元/股,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无疑是对晨鸣纸业未来前景的极度不看好。股价的持续低迷,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进一步加剧了晨鸣纸业的融资困境,使其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这不禁让人质疑,晨鸣纸业是否还有能力摆脱困境,重回昔日的辉煌?
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巨额债务和股价暴跌,晨鸣纸业还面临着生产停滞的困境。由于生产基地实施停机检修的时间已经超过3个月,未能大面积恢复生产,晨鸣纸业的股票自2025年2月21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的证券简称也由“晨鸣纸业”变更为令人唏嘘的“ST晨鸣”。“戴帽”的背后,是晨鸣纸业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2024年,晨鸣纸业的亏损面较上一年进一步“扩大”,归母净利润巨亏74.11亿元,营收也同比减少14.58%,仅为227.29亿元。面对如此惨淡的经营数据,人们不禁要问:晨鸣纸业究竟怎么了?是行业寒冬的冲击,还是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
“ST”的帽子,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都是一种耻辱。它不仅意味着公司经营状况恶化,也意味着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一旦被“ST”,公司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融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晨鸣纸业的困境。昔日的造纸巨头,如今却沦落到被“ST”的地步,这其中的落差,令人唏嘘不已。晨鸣纸业的陨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还是企业战略的失误?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在晨鸣纸业风雨飘摇之际,一个关键人物的离去,无疑引发了更多的猜测。2024年11月7日,陈洪国,这位在晨鸣纸业执掌权柄超过20年的“老船长”,突然宣布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长、董事等所有职务。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李雪芹也以“到龄退休”为由,辞去了副总经理的职务。这夫妻二人同时卸任,时间点又如此敏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切割”二字。毕竟,在商界,夫妻店并不少见,共同进退也是常态。但如今,在公司深陷危机之时,两人却选择同时抽身,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迫于压力,还是另有隐情?
更耐人寻味的是,陈洪国夫妇的离职,发生在宁科生物实控人虞建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后仅仅一周。这时间上的巧合,实在难以让人相信这仅仅是简单的巧合。虞建明是谁?他与晨鸣纸业又有着怎样的关联?陈洪国夫妇的离职,是否与虞建明的案件有关?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时间倒回到2015年,晨鸣纸业的一笔投资,将陈洪国与虞建明这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当年4月,晨鸣纸业宣布以自有资金出资3亿元,参股虞建明控制的上海中能。然而,仅仅过了3个月,晨鸣纸业就以“投资风险”为由,迅速撤回了这笔投资,并获得了953.33万元的分红回报。这笔“闪电式”的投资,让人疑窦丛生。晨鸣纸业为何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行这样一笔高风险的投资?又为何如此迅速地撤资?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笔投资的决策权,竟然掌握在时任董事长陈洪国手中。根据公告,这笔对外投资和收回投资的事项,属于董事长在其审批权限范围内批准的事项,仅需报董事会知晓。这意味着,陈洪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决定这笔高达3亿元的投资。这是否意味着权力过于集中?又是否为利益输送提供了空间?
在晨鸣纸业投资上海中能的几乎同一时间,上海中能以13亿元的价格,竞得了上市公司宁科生物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随后,宁科生物进行资产重组,股价一路飙升。然而,在这场看似成功的资本运作背后,却隐藏着内幕交易的阴影。虞建明因涉嫌向第三方透露资产重组的内幕消息,被证监会处罚超千万元。这是否意味着,晨鸣纸业与上海中能之间的合作,也与这起内幕交易案有关?晨鸣纸业是否从中获利?又是否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宁科生物的重组疑云,将晨鸣纸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内幕交易、利益输送、权力寻租……这些字眼,都与晨鸣纸业紧密相连。陈洪国时代的终结,是否意味着这些“潜规则”也将被终结?晨鸣纸业又将如何走出困境,重塑形象?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2022年9月,一则股权转让意向协议的披露,将晨鸣纸业与寿光市财政局控制的金投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投农业的全资子公司金投新材,计划收购上海中能持有的宁科生物29.2%的股权,如果交易完成,金投新材将成为宁科生物的控股股东。这一举动,看似是国资入主困境企业,实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寿光市财政局为何要选择宁科生物?是看中了其潜在的价值,还是另有目的?这起收购案最终以终止告终,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金投农业计划收购宁科生物股权的同时,宁科生物的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2024年4月,宁科生物的股票简称变更为“*ST宁科”,这无疑给金投农业的收购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情况下,金投农业为何还要坚持收购?这是否意味着,金投农业并非真正看好宁科生物的未来,而是另有所图?
在金投农业收购宁科生物股权计划流产后不久,晨鸣纸业又与寿光市财政局控制的企业合作,成立了寿光市金投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寿光产投”)。晨鸣纸业通过两家子公司,合计投资超过23亿元,与祥霖资管等共同设立寿光产投。其中,祥霖资管是寿光市财政局间接持股100%的企业。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晨鸣纸业的“自救”行动,希望借助国资的力量,盘活资产,摆脱困境。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寿光产投的成立,更像是国资对晨鸣纸业的“接盘”。晨鸣纸业将价值11.6亿元的融资租赁业务债权注入寿光产投,而寿光市财政局则提供了资金和平台。这种合作模式,更像是晨鸣纸业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国资,从而达到“瘦身”的目的。然而,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做法,真的能够解决晨鸣纸业的根本问题吗?
寿光产投的成立,不仅涉及晨鸣纸业与国资的合作,还牵扯出了一位关键人物——李兴春。寿光产投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金投资管的少数股东珩臻资管,曾与晨鸣纸业董事李兴春控制的利得科技共用联系方式。此外,金投资管背后自然人股东李小民,与新汉合作社的成员李小民“同名”。这些看似巧合的关联,让人不得不怀疑,李兴春是否与寿光产投存在利益输送关系?
李兴春是晨鸣纸业的重要人物,担任董事多年,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李兴春利用其在晨鸣纸业的地位,为寿光产投谋取利益,那么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然而,要查清这其中的真相,却并非易事。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揭开这层层迷雾。
寿光产投成立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成立当月,寿光产投即先后通过受让股权,获得了恒力钢丝绳、丰汇企管、毅恒贸易的控股权。而这些被收购的企业,都与上海中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恒力钢丝绳在2019年7月之前,是上海中能持股100%的企业。这是否意味着,寿光产投的收购行动,是上海中能的一次“借壳上市”?上海中能是否通过这种方式,将资产注入寿光产投,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更令人疑惑的是,这些被收购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丰汇企管和毅恒贸易的社保缴纳人数均为0人,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很可能没有实际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寿光产投为何还要收购这些企业?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企业只是寿光产投进行资本运作的“工具”?寿光产投的收购行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瓜分?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深入调查,才能给出答案。
2013年,在主营业务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晨鸣纸业选择了一条看似充满希望的道路——多元化扩张,进军房地产行业。子公司武汉晨鸣与浙商万兴的合作,便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双方约定,武汉晨鸣提供土地,浙商万兴负责开发建设资金,共同开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老汉阳造纸厂工业区房地产项目。这种模式,看似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于晨鸣纸业来说,进军房地产行业无疑是一场豪赌。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面临着政策调控、市场风险等多重挑战。对于一家以造纸为主业的企业来说,跨界经营房地产,无疑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决策。晨鸣纸业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来应对这些风险?抑或是,这仅仅是一场为了缓解主业压力而进行的盲目扩张?
在与浙商万兴的合作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晨鸣纸业曾向项目公司晨鸣万兴置业拆借了高达6亿元的资金。按照双方的约定,浙商万兴应该负责提供开发建设所需的所有资金,而晨鸣纸业仅仅负责提供土地。那么,晨鸣纸业为何还要向项目公司拆借巨额资金?这笔资金的用途是什么?是否与项目开发有关?抑或是,这笔资金被挪作他用?
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合作五年后,晨鸣纸业突然以1.32亿元的价格,将持有的晨鸣万兴置业40%的股权出售给浙商万兴。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评估?出售股权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利益输送?更诡异的是,浙商万兴在获得晨鸣万兴置业全部股权后不久,又将其转让给了一家名为宏锦实业的公司。随后,宏锦实业又将晨鸣万兴置业的股权质押给了晨鸣纸业的子公司晨鸣商业保理。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晨鸣万兴置业的股权转让过程中,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虞文白。虞文白曾是浙商万兴的股东,而他与上海中能的实控人虞建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虞文白持有上海中能3%的股权,而虞建明的妻子名为朱赛琴,与浙商万兴的监事朱利琴姓名相似。这些看似巧合的细节,让人不得不怀疑,晨鸣万兴置业的股权转让,是否与上海中能有关?是否与虞建明有关?
如果晨鸣万兴置业的股权转让,背后确实存在上海中能的影子,那么这无疑将加剧人们对晨鸣纸业与虞建明之间利益输送的怀疑。晨鸣纸业与上海中能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虞文白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揭开真相。这场地产迷局,或许只是晨鸣纸业资本迷局中的一个缩影。而要彻底解开晨鸣纸业的困局,需要揭开更多的秘密,还原更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