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狂野西部,向来不缺枪声和冲突。但这次,子弹却来自以太坊的“精神领袖” Vitalik Buterin。他在 Farcaster 上一则看似寻常的帖子,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矛头直指 Pump.fun 这类项目,指责其缺乏道德立场,引发了以太坊社区内部以及 Solana、Base 等外部生态的强烈反弹。
这场争论远非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它暴露了 Web3 世界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技术中立,拥抱链上自由,还是应该对应用进行“道德审判”,坚守某些特定的理想主义信条?Vitalik 的言论,如同一个高音喇叭,放大了这些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将不同生态的价值观差异暴露无遗。这场风波不仅仅是对 Pump.fun 的批判,更是对整个 Web3 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拷问着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是否应该坚守某些底线?以及,谁有权定义这些底线?
这场论战的核心,在于“产品市场匹配(PMF)”与“道德至上”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价值观之间的权衡。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试错,市场需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加密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投机炒作,它应该服务于更崇高的目标,解决现实世界的难题。
Vitalik 的核心论点是,Layer 1 区块链的构建,不能仅仅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更要有清晰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不同的理念会直接影响 L1 选择构建哪些应用,以及希望在世界上发挥怎样的作用。他将 C++ 这种通用编程语言与以太坊 L1 进行对比,认为后者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污染。换句话说,如果 L1 的底层逻辑不相信去中心化,就不会去推动轻客户端、数据可用性层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他看似随意地列举了 Railgun、Farcaster、Polymarket、Signald 等“好的”例子,以及 Pump.fun、Terra 和 FTX 等“坏的”例子,却精准地引爆了这场舆论风暴。
这场争论并非单纯的“以太坊 vs. 非以太坊”,而是以太坊、Solana 和 Base 三个阵营的价值观碰撞。Base 似乎与 Solana 站在了一起,反对 Vitalik 将 Pump.fun 贴上“负面”标签。Base 的核心人物 Jesse Pollak 认为,Pump.fun 是一种结合了互联网内容与注意力经济的投注市场,与 Zora 等产品逻辑类似,被他们的生态广泛接受。而 Solana 社区则更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只要你愿意承担风险,即使是赌博游戏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以太坊社区更强调应用的“道德定位”,例如隐私保护工具或去中心化预测市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源于不同生态对 Web3 的愿景和期望不同。
然而,Vitalik 举出的“好”例子也并非毫无争议。Tarun 指出,Railgun 的链上数据表明其用户量非常少。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用户量少的应用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标杆”?这种评价标准是否带有选择性偏见?这并非否定 Railgun 的价值,而是质疑这种道德审判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一种可能,Vitalik 对某些应用的偏爱,并非完全基于其客观价值,而是受到个人理念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以太坊内部,也存在着对 Vitalik 观点的不满。许多以太坊的开发者也承认 Pump.fun 可能具有一定的“剥削”性质,但同时也承认它带来了新的交互模式。以太坊内部存在着一条深刻的分歧线: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应用可能对 L1 带来负面外部性,就应该被否定;而在 Solana 世界,这种观点根本不成立,大家更倾向于“让市场自己选择”。这种分歧反映了以太坊社区内部对 Web3 发展方向的不同理解。
要理解这场争论,不能忽视 Vitalik 本人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立场。他并非一成不变,其价值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Satoshi Dice 是比特币早期的赌博应用,用户可以直接用 BTC 赌博。Tarun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Vitalik 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当年的 Satoshi Dice 吗?根据他对 Vitalik 近十年的观察,他认为 Vitalik 以前可能对这种东西没那么负面,但现在的立场明显更严格了。这表明,Vitalik 的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他对加密行业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演变。
这次事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许多本来绝不会公开批评 Vitalik 的以太坊开发者们,这次却集体发声反对。这说明,Vitalik 的这番“道德批判”确实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长期以来,Vitalik 在以太坊社区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观点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但这次,开发者们打破了沉默,表达了对这种“道德审判”的不满。这表明,以太坊社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不再盲从权威,而是开始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技术中立性是 Web3 世界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它主张技术本身不应该带有任何价值判断,而是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开放和中立,让用户自由选择如何使用它。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为复杂。
Tom 认为,Vitalik 一直不太会“挑应用”,他喜欢的一些应用通常都不怎么好用。他支持 Polymarket 的立场可以理解,但他以前也喜欢 Augur,这表明他对预测市场有执念,而不是对具体产品有判断力。更重要的是,Tom 认为,即使 Vitalik 早就公开表达这种观点,也不会改变以太坊或 Solana 的技术路线。Solana 不是为了支持 Pump.fun 才设计的,以太坊也不是为了阻止它而生的。这些东西更像是“生态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设计者主观推动的产物。不同链有不同的氛围,本本上是因为不同价值的人被不同生态吸引,而不是因为底层功能的差异造成的。这更像是一种文化集聚效应,而不是技术特征决定的。
Solana 联合创始人 Anatoly 的回应颇具讽刺意味:“当你没有产品市场匹配(PMF)时,就会开始搞政治。” 这句话看似是对 Vitalik 的嘲讽,但也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 Web3 世界,成王败寇,只有拥有了真正的用户和市场,才有资格谈论理想和价值观。
然而,Tarun 反驳说,当拥有太强的产品市场匹配之后,同样也会出现“政治”。他以桥水基金、Facebook 为例,指出那些成功到极致的地方,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内斗、政策制定和权力斗争。Tom 则更进一步地指出,Solana 一开始喊的是“让 NASDAQ 上链”,现在却成了“你就是 meme coin 的链”。然后社区就开始说,“你现在的定位就是搞梗图币,不许变了,直到你死。” 这让人想起《瑞克与莫蒂》里那个只为递黄油而生的机器人——“这就是你的使命。” 这或许是 Solana 的一种困境,也是对 Web3 世界“技术中立性”的一种反讽:当技术被某种特定的文化或价值观所绑架时,它是否还能保持真正的中立?
对于真正的开发者来说,理想主义的争论或许显得有些遥远。他们更关心的是实际问题:这条链能做什么?DeFi 应用有哪些?吞吐量怎么样?交易成本高不高?生态是否整合良好?
Robert 作为一名应用开发者,坦言自己根本不在意 Ethereum、Solana、Arbitrum,甚至任何一条链的“哲学观”是什么。对他来说,道德审判完全不重要,他也没太在意 Vitalik 说了什么。对他来说,选择哪条链,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其所宣扬的价值观。
Robert 甚至认为,大家对 Vitalik 这番发言的“过度反应”其实是一种表演。尤其是那些不是在建项目的人,他们没有太多实事可做,就只能围绕这些争议话题制造讨论。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尖锐,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 Web3 世界,许多争论并非出于真正的信念,而是出于炒作和流量。
要理解 Vitalik 的言论,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看待。他并非以太坊的 CEO,而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思想家。
Haseeb 认为,Vitalik 从来都是一个“传教士”型人物。从以太坊创立开始,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项目,到现在仍然如此。许多人对他感到失望,是因为他们希望他变成一个更像“企业家”或者“政治家”的角色。但 Vitalik 并没有像奥巴马那样,从芝加哥的社区组织者一步步成为民主党领袖、再成为美国总统。他从没有变成“以太坊总统”,从没因为项目成功就放弃早期的信仰。他也坚持以太坊应该服务于某种特定的理念,而不是“随便拿来做什么赚钱的东西都行”。
Haseeb 将 Vitalik 比作加密行业的 Geoffrey Hinton(人工智能领域的“教父”)。他是思想源头,但你没必要把他说的话当成法律,也不需要获得他的背书。即使 Vitalik 公开发推支持过的项目,很多都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功。他说的不等于就能决定市场方向。Vitalik 就是 Vitalik,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Tom 引用 Bingie 的一条推文回应,完美地总结了这件事:“我敢肯定,Tim Berners-Lee(万维网之父)也不是 Pornhub 的大粉丝。没关系的,Vitalik 不喜欢 Pump.fun 也无所谓。” Vitalik 是加密行业的“长者”,他不需要喜欢你的项目,也不代表他不喜欢,你就活不下去了。Web3 的世界足够广阔,容得下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价值观。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选择,并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