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这家顶着“桂林山水”金字招牌的老牌旅游企业,如今交出的2024年成绩单,简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4.32亿的营收,同比下降7.58%倒也罢了,毕竟旅游业这几年受冲击不小。但那刺眼的归母净利润亏损2.04亿,同比暴跌1830.7%,这已经不是“经营困难”能简单概括的了,这是“崩盘”。从2020年算起,五年时间,亏损近10亿,曾经那个靠着漓江山水就能躺着赚钱的桂林旅游,现在看来,似乎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更可悲的是,2023年短暂的盈利,仿佛只是回光返照,2024年又一头栽进亏损的泥潭,而且这次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陷得更深。股价的萎靡不振,更是赤裸裸地反映了投资者的绝望。这不禁让人想问,桂林旅游,你到底怎么了?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这块金字招牌,被自己作践得黯淡无光?
2024年,桂林旅游接待游客568.34万人次,同比下降8.12%。这数据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更令人担忧的是,核心景区游客的下滑幅度更大,直接掉了11.52%。这意味着,那些曾经蜂拥而至,只为一睹桂林山水真容的游客,正在离桂林而去。再看看营收构成,景区旅游收入占比接近一半,毛利率看似不错,接近40%,但游客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这块收入也跟着下滑。这说明什么?说明桂林旅游对传统“门票经济”的依赖程度仍然过高,一旦游客数量出现波动,整个公司的营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就像一艘只有一根桅杆的船,遇到风浪,很容易倾覆。
漓江游船客运业务的表现,看起来像是阴霾中的一丝亮光,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8.20%。但仔细分析,这真的是救命稻草吗?游船业务的毛利率只有23.12%,远低于景区旅游收入。这意味着,即使游船业务增长,对公司整体利润的贡献也相对有限。更何况,游船体验的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很难长期吸引游客。说白了,大家都是冲着漓江来的,而不是冲着你的游船来的。如果桂林旅游不能在游船体验上做出差异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那么这块业务的增长,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其他的,无论是漓江大瀑布饭店那微不足道的增长,还是旅游汽车公司的大幅下滑,都只能说是苟延残喘,无法改变桂林旅游整体颓势。
桂林旅游将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归咎于2024年的特大洪水,这话说得轻巧,好像一切都是天灾。诚然,洪水对旅游业造成冲击是事实,但问题是,为什么别的旅游企业在灾后能够迅速恢复,甚至实现逆势增长,而桂林旅游却一蹶不振?这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自身在灾害预警、应急处理、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吗?把责任推给不可抗力,不过是掩盖自身管理不善的遮羞布罢了。真正的管理者,应该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更强的应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而不是只会抱怨天灾。
投资收益减少2516万,这的确对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投资都投向了哪里?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桂林旅游似乎热衷于多元化投资,但结果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其把钱投向那些回报不确定的项目,不如集中精力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更何况,那些长期闲置的资产,比如收购的桂圳投资置业股权,以及多次挂牌转让都无人问津的丰鱼岩景区,才是真正拖累业绩的毒瘤。这些不良资产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还消耗了管理层的精力。
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52亿,这无疑是给本就惨淡的业绩雪上加霜。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减值损失直到2024年底才被计提?是之前一直隐藏着风险,还是管理层有意粉饰业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暴露出桂林旅游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而且,巨额的减值损失也说明,公司之前所做的某些投资决策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这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损失,更是对公司信誉的巨大打击。
国家对文旅消费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各种政策红利接踵而至,各地也纷纷推出消费券、优惠活动等刺激旅游消费。整个旅游行业都沐浴在政策的春风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可桂林旅游呢?似乎对这些政策红利视而不见,反应迟缓,动作迟缓。别人都在忙着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而它却还在抱着老一套的“门票经济”不放。这到底是无力,还是不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路径依赖和思维惰性。习惯了躺着赚钱,就失去了创新和变革的动力。
看看其他的旅游企业,九华旅游预计一季度营收净利双增长,黄山旅游净利润也预计增长20%。整个行业都在高歌猛进,而桂林旅游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桂林旅游的困境。它就像一个掉队的士兵,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冲锋陷阵,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更可悲的是,它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队,或者说,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找到追赶的办法。在同行的狂欢中,桂林旅游显得格外孤立无援。
如今的旅游市场,早已不是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各地都在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出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游、主题体验游等新兴旅游模式层出不穷。游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更注重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而桂林旅游呢?长期以来,都依赖于“门票经济”,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当游客不再买你的账,你的营收自然就会下滑。更何况,周边地区类似喀斯特地貌景区的开发,以及新兴网红旅游目的地的崛起,也在不断地挤压桂林旅游的生存空间。外部竞争的绞杀,让桂林旅游的“门票经济”走到了尽头。
如果说外部竞争是外患,那么内部管理的问题就是内忧。那些长期闲置的资产,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而低效的运营,则让桂林旅游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在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游客体验不佳,负面口碑频出,影响品牌形象。这些内部问题,就像蛀虫一样,慢慢地侵蚀着桂林旅游的根基。
2024年的特大洪水,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像一面放大镜,将桂林旅游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过于依赖自然景观,缺乏风险应对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依赖,这些都是桂林旅游的致命弱点。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增加了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风险评估上升。
桂林旅游的亏损,并非旅游行业的个例。西安旅游和张家界,同样面临着业绩不佳的困境。西安旅游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亏损扩大,张家界更是因为资产减值导致亏损额大幅增加。这说明,旅游行业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比如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等。但是,亏损并非末日,关键在于如何自救。其他企业或许能给桂林旅游带来一些启示,比如如何控制成本,如何进行资产优化,以及如何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股价是市场对公司价值最直接的反映。桂林旅游、西安旅游、张家界的股价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市场对这些公司的盈利前景并不乐观。股价下跌,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损失,更是对市场信心的巨大打击。如何重建市场信心,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这需要公司拿出实际行动,改善经营状况,提升盈利能力,并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否则,股价的下跌,将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