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将“稳”字摆在了房地产市场的前面。然而,这种稳定更像是一种官方叙事,一种精心编排的幻觉。与其说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不如说是对潜在风险的掩盖。与其相信“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不如冷静思考:这种“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爆弹?
与其说中央真的在乎百姓的住房需求,不如说更在意的是地方财政的稳定和金融系统的安全。毕竟,房地产已经深度捆绑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和银行的信贷。维稳,本质上是为了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系统,而不是真正关心居住者的幸福感。
别被“稳”字迷惑了双眼。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房地产市场尤其如此。与其盲目乐观,不如保持警惕,看清表象之下的真实逻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向来是雾里看花。3月份房价的“积极变化”,与其说是市场回暖,不如说是统计部门精心调制的鸡尾酒。一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真的能代表普遍情况吗?恐怕更多的是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的资本游戏,和广大二三线城市购房者的真实感受相去甚远。
“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市场交易趋于活跃”——这种轻描淡写的描述,掩盖了多少真相?成交量真的是自然增长吗?还是开发商降价促销、中介机构虚假宣传的结果?亦或是地方政府暗中干预的结果?数据的背后,充满了人为操纵的痕迹。
别被这些“积极变化”蒙蔽了双眼。在房地产这个游戏中,数据从来不是客观的反映,而是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它们可以被用来制造乐观情绪,吸引更多人入局,最终为少数人谋利。
“居民对绿色、宽敞、舒服的‘好房子’市场需求较大”——这简直是一句废话。谁不想要好房子?问题在于,谁能负担得起?这种对“好房子”需求的强调,不过是为下一轮房地产炒作寻找借口。所谓的“城市更新行动”,更是将旧城改造披上了一层光鲜的外衣,实则是一场华丽的利益再分配。
那些原本住在城中村和危旧房里的居民,真的能从城市更新中受益吗?恐怕更多的是被高昂的房价挤压到城市的边缘,而那些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则在城市更新的名义下,赚得盆满钵满。城市更新,更新的不是生活,而是财富的流向。
中央财政对城市更新的定额补助,听起来很美好,但细想之下,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这种补贴,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恐怕只会让地方政府更加依赖房地产,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城市扩张。中央财政的钱,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恐怕还是那些早就与地方政府勾结在一起的开发商。
《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与其说是为了改善民生,不如说是为了给摇摇欲坠的房地产市场续命。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最终爆发更大的危机。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重点要在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和安全发展三方面发力”。这句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但仔细推敲,却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高质量发展”,对于一个长期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行业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开发商真的会放弃追求规模扩张,转而专注项目品质吗?恐怕很难。在利润的驱使下,豆腐渣工程仍然会层出不穷。
“建立人、房、地、钱全要素联动机制,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形成租购并举的合理布局”。这种美好的愿景,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谁来为这些“全要素联动”的风险买单?是银行?是地方政府?还是那些背负着沉重债务的购房者?恐怕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百姓。
“改革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制度,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这听起来很负责任,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谁来监管房屋的质量?如何保障房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如果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问责机制,所谓的“安全管理制度”,不过是一纸空文。
将于5月1日起施行的《住宅项目规范》,试图从制度层面支撑住宅项目高质量发展。然而,规范的制定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开发商往往能够轻易地规避这些规范,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一部《住宅项目规范》,真的能够约束住那些逐利的企业吗?恐怕很难。更多的,它只是一纸空文,用来安慰那些对住房质量抱有幻想的人们。
“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需大力推广惠民实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推进全屋智能”。“全屋智能”听起来很高端,但真的“惠民实用”吗?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噱头,一种收割中产阶级焦虑的工具。那些所谓的智能家居系统,真的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吗?还是只是增加了用户的隐私风险和维护成本?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02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其中一个使用方向就是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地方政府专项债,本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却被挪用于收购卖不出去的房子,这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会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还会扭曲市场供需关系,最终导致更大的危机。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分明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未来,输的是现在。
“收购的商品房,将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和青年公寓等”。将收购的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变成利益输送的工具。谁来决定收购哪些房子?收购价格如何确定?这些环节都充满了寻租空间。所谓的保障性住房,最终可能变成官员和开发商勾结的遮羞布,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依然无法获得应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