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CMEF 2024:国产医疗器械“双光”竞赛,创新还是营销?

author 2025-04-16 17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创新人工智能AI

CMEF 2024:国产医疗器械的“双光”竞赛,创新还是噱头?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俨然成了国内医疗器械厂商的“秀肌肉”舞台。今年上海的CMEF,东软医疗无疑是焦点之一。一连串的“全国首款”、“全球首款”,外加准光子CT、超音速CT等一听就让人不明觉厉的名词,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然而,在震耳欲聋的宣传声浪中,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审视这些“创新”的含金量?

东软医疗的高端CT矩阵:技术突破还是营销辞藻?

东软医疗这次展出了四款高端CT产品,从准光子到超音速,恨不得把所有时髦概念都堆砌上去。不可否认,东软医疗作为国产医疗器械的“老大哥”,当年凭借自主研发的CT打破国外垄断,功不可没。但这些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鱼龙混杂,一些厂商热衷于“PPT式创新”,把国外现成的技术拿来包装一番,就敢号称“全球领先”。东软医疗这次的“高端CT矩阵”,究竟是货真价实的技术突破,还是精心策划的营销辞藻?

“全球首款”光环下的隐忧:真正的创新在哪里?

“全球首款”这四个字,听起来固然振奋人心,但细究起来,往往经不起推敲。很多所谓的“全球首款”,要么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微创新,要么是在原有技术上的简单升级。真正的创新,应该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能够彻底改变行业格局。东软医疗的这些“全球首款”,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又有多少是披着创新外衣的改良?这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准光子与光子CT之争:技术路线的差异与国产替代的焦虑

准光子CT和光子计数CT,是近年来CT技术领域最受关注的两大方向。东软医疗同时押注这两个方向,既体现了其技术实力,也暴露出国产医疗器械厂商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焦虑。与其说是技术路线之争,不如说是国产厂商在追赶国际巨头时,面对未知前景的彷徨。

准光子CT:在传统框架内的极致优化?

准光子CT,本质上仍然是基于传统积分型探测器的CT技术。它通过优化探测器材料、电路设计等方式,提高能量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从而提升图像质量。可以说,准光子CT是在传统CT框架内的极致优化。它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成本可控,更容易实现产业化。但同时,它的提升空间也相对有限,难以实现颠覆性的突破。

光子计数CT:革命性突破还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光子计数CT,则是一种全新的CT技术。它采用光子计数探测器,可以直接测量每个X射线光子的能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图像信息。光子计数CT被认为是CT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实现更低的辐射剂量、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多的功能应用。然而,光子计数CT的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光子CT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还是保护伞?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光子计数CT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意味着国产光子CT可以享受优先审批、提前介入等政策支持,加速上市进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成为某些企业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保护伞”。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确保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真正具有创新性、临床价值和安全性,而不是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来抢占市场。

NeuAI全域人工智能:噱头还是真能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概念,各行各业都想蹭一波热度。医疗器械行业也不例外,各种AI辅助诊断、AI影像分析层出不穷。东软医疗这次推出的四款CT产品,都号称搭载了NeuAI全域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提升检查效率和准确率。但问题是,这些AI功能究竟是噱头,还是真的能提升临床效率?

AI赋能的幻象:医生被解放还是被取代?

厂商们喜欢宣传AI能够解放医生,减轻医生工作负担。但现实情况是,很多AI辅助诊断软件的准确率并不高,反而需要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审核、修正,甚至完全推翻AI的结论。更有甚者,一些AI软件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医生诊断水平下降,最终被AI所取代。AI应该成为医生的助手,而不是取代医生。

MDaaS数据服务:是共享还是变相的数据垄断?

东软医疗还推出了MDaaS影像数据服务,声称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提供智能数据服务,构建医疗创新生态。这种模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可能存在数据垄断的风险。东软医疗拥有庞大的设备装机量和海量影像数据,如果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运作,是否会损害其他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又该如何保障?

人机智慧融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东软医疗强调人机智慧融合,认为AI不是机器模仿人类,而是人类借由它重新定义知识的疆域。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现实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医生需要具备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AI技术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AI工具。而目前,大多数医生的AI素养还相对欠缺。人机智慧融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民族自豪感与理性思考

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东软医疗等国内厂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一系列高端产品,力图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这种 стремление 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避免盲目乐观。

自主研发的“硬实力”:避免重蹈芯片产业的覆辙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关键在于自主研发。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引进国外技术,或者组装进口零部件,那么所谓的“国产”也只是空壳而已。我们需要像东软医疗当年研发CT那样,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很可能重蹈芯片产业的覆辙,长期受制于人。

破除“唯参数论”:临床需求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

一些国产医疗器械厂商热衷于堆砌参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却忽视了临床需求。实际上,医疗器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患者,解决临床问题。如果一款产品参数再高,功能再强大,但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或者使用起来不方便、不安全,那么它就毫无价值。临床需求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

警惕“弯道超车”的陷阱:基础科研才是创新的源泉

“弯道超车”是国内厂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在医疗器械领域,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科研的突破。我们需要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鼓励科学家们进行原始创新,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在现有技术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只有拥有强大的基础科研实力,才能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跃进”。

请发表您的评论
Powered By axaxco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