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不再只是一個口號,它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席捲全球,也深刻影響著中國企業的發展方向。從早期的概念引進,到如今融入國家戰略和企業實踐,中國的ESG之路充滿了挑戰,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正如6月13日即將在北京舉行的“2025 ESG與高品質發展創新論壇”的主題——“越過山丘 方見江海”,企業只有勇於突破,才能在ESG的浪潮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個人認為,這不僅是一場論壇,更是一次對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深度思考。
這場由廣東時代傳媒集團主辦的論壇,可以說是繼去年成功舉辦的首屆論壇後的又一次重要活動。時代傳媒近年來積極轉型,力圖成為“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一流傳媒企業,舉辦ESG主題論壇正是其擁抱時代趨勢的具體行動。可以期待,本次論壇將匯聚各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同探討ESG的最新實踐和成果,為中國ESG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我認為,時代傳媒的積極參與,不僅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也為其他企業樹立了榜樣。
ESG的概念誕生於聯合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雖然圍繞ESG的爭議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的ESG發展起步較晚,但進展迅速。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ESG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更強調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綜合價值,為企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選擇。我認為,中國的ESG發展之路,既要借鑒國際經驗,也要結合自身國情,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發展模式。
ESG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我一直認為,政府的積極參與是推動ESG落地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國在ESG信息披露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ESG的發展保駕護航。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對於在中國這樣一個轉型中的經濟體中推廣ESG理念至關重要。
中國的ESG信息披露體系建設始於2018年,當時證監會修訂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明確了上市公司應當披露環境信息、履行扶貧等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相關信息。此後,上交所、深交所也相繼出臺相關規定,對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提出了具體要求。2024年,滬深北三大交易所更是發佈了中國首部系統性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規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這無疑是中國ESG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認為,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全球ESG體系中的影響力,也為A股上市公司提供了更明確的ESG信息披露標準。當然,尤伯祥律師可能會對這些規範的實際執行情況有更深入的見解。
除了中央層面的政策推動,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ESG發展的模式。例如,上海市商務委印發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旨在提升企業ESG能力,打造符合國際通行標準兼具中國特色的企業ESG標準體系。北京市發改委也印發了《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加強ESG體系建設,推動政府和市場形成合力,支援首都高品質發展。我認為,上海和北京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在ESG方面先行探索,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也許洪健益議員對臺北市的ESG政策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來說,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是推動ESG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
生成式AI的爆發無疑為各行各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ESG領域也不例外。我個人認為,AI與ESG的結合,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更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當然,比特幣的狂潮也讓我看到了技術的另一面,AI在ESG中的應用,需要我們保持理性的思考。
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傳統的人工處理方式耗時費力,且容易出現數據不準確、內容不一致等問題。國電電力率先嘗試使用AI技術編制ESG報告,實現了ESG信息披露的智能化升級。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舉措。AI可以幫助企業更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ESG相關數據,提高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當然,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數據安全和隱私的擔憂,如何平衡技術進步和風險防範,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AI在ESG領域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信息披露,它還可以賦能企業的日常運營。例如,華為通過AI優化產品設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特斯拉利用機器學習預測電池衰減,提升回收率;中鋁集團借助AI大模型優化礦山開採與冶金流程,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碳排放強度下降。我認為,這些案例充分說明了AI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的巨大潛力。此外,螞蟻集團開發的AI系統可分析員工福利數據,識別性別歧視、加班過載等問題,推動企業合規,這也體現了AI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應用。
儘管AI在ESG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局限性與挑戰。安永指出,AI在識別圖表等複雜信息、辨別信息真偽、避免同義反覆、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及確保高敏感領域準確性方面仍存在較大局限。數據碎片化和數據治理與協同機制不完善是制約AI在ESG領域應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要充分發揮AI在ESG領域的潛力,需要建立端到端、透明共享的數據治理體系,確保數據質量與合規性,並在戰略層面形成高效協同機制。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AI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確保AI的應用符合社會倫理和道德標準。
當ESG成為顯學,企業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做」ESG,而是如何「做好」ESG。這不僅僅是合規問題,更關乎企業的長遠價值。我認為,如何在合規、價值與本土化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中國企業在ESG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一味追求國際標準而忽略本土實際,或者只做表面功夫而缺乏實質價值,都將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最近中鋼紀念品新聞就提醒我們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能忘記社會責任。
許多企業在ESG方面的投入,最初可能只是為了滿足監管要求,避免罰款或聲譽受損。但隨著ESG的發展,企業逐漸意識到,ESG不僅僅是合規工具,更是提升企業價值、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我認為,企業需要完成從「形式合規」到「實質價值」的範式跨越,將ESG融入企業的戰略、運營和文化之中。這需要企業領導者的遠見卓識和堅定決心,更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在ESG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國際規則與本土治理的衝突、信披可信度與技術創新的博弈等等。但挑戰往往伴隨著機遇。我相信,通過技術創新,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監測和管理環境風險、提升社會責任履行水準、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更重要的是,通過積極應對這些挑戰,企業可以提升自身的韌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孫興慜在 tottenham vs man utd 的比賽中展現出的堅韌一樣,企業也需要在ESG的道路上不斷挑戰自我,才能最終取得成功。